>>您当前位置:首页 -> 宁夏日报周刊 -> 建设美丽新宁夏
李强的“绿色征程”
2019-06-14 07:12:53   
2019-06-14 07:12:53    来源:宁夏日报

  老摩托车吭哧两声,终于发动,在山路间卖力前行。

  李强骑坏了三辆摩托车,在2000年至2010年间。跑过的里程,地上的车辙,记录着退耕还林开启后,他的绿色征程。

  车上载着他的老伙计:沾有土迹的测量尺,保护如新的绘图纸板,用惯了手的修枝剪刀。

  随处停下勘测,随笔勾勒记录,随手修剪枝杈——大山和沟壑,是固原市隆德县自然资源局李强原生态的“办公区”。

  隆德,全境沟壑纵横,包括土石山区、黄土丘陵区和河谷川道区三种类型区,是宁夏海拔最高、气温最低、地形最破碎的县。

  在“破碎”的地形上,李强骑着老摩托摔了不少跟头,爬起来再赶路,赶着测量、验收、走村入户讲政策……走着走着,身体的新伤口也成了老毛病。

  2000年,隆德县成为宁夏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首批试点地区。自试点以来,隆德县按期完成26.9万亩,占下达指标的100%。全县森林资源不断增加,森林覆盖率达26.51%。

  30多年的老林业工作者李强,参与见证退耕还林20年荒山披绿的实践。如今,遍历隆德山河,绿意蔓延,流经一首首小流域的歌。

  决心:“根植”好光景

  在大山里长大的李强,最懂山的心思。荒山的沟壑,像老汉的皱纹,庄稼地一言不发,乡亲们弓着腰,决意与荒芜抗衡。

  “一定要让家乡绿起来” ,从宁夏农学院园林专业毕业后,上世纪90年代初,李强在县林业站任技术员。

  为摸清山的脾性,李强和同事一道跑遍了全县的沟沟岔岔。荒山野岭,他带着干粮和水,饿了就找一处空地坐下,制定了“土生土长”的造林规划,造林成活率达90%以上。

  2000年,隆德启动退耕还林试点县。李强添置了第一辆“幸福牌”摩托车,骑着新车在山路上,他感觉到了幸福。

  试点之初,部分群众难免犯嘀咕:“多少代的荒山了,能种活多少树?”连续3个月,20多个村子,李强和同事一道进村入户,帮老乡分析效益。让政策入心,推动工程全面铺开。紧接着,培训村干部,讲明国家政策,明确工程标准和技术规范。

  工程实施后,李强的幸福摩托派上大用场,每天深入山头梁峁,说政策,讲技术。

  退耕第一线,打造“样板间”。从整地挖坑、栽植浇水,到抚育管护,李强全程盯守。一天走十几里山路,检查多个工程现场是常态。“荒山禿岭,栽活一棵树不容易,不认真栽咋能保证成活?”这是他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

  匠心:高质量造林

  以往的造林实践,不免有随意栽植,零敲碎打的弊端。李强他们决定实施“小流域治理”——打破地域界限,以小流域为单元。

  有一线长期积累的经验当底气,在工作实践中,他们以“一道梁、一面坡、一条沟”统一规划,集中连片治理。山水林田湖草,由此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打造。

  在六盘山土石山区,栽种落叶松、白桦等;在黄土丘陵区,让杨树、柳树,柠条等灌木安家;在条件好一些的河谷川道,种植经济作物,收获综合效益。

  在试点工作中,李强和同事们严把关:整地质量,坚持以大鱼鳞坑整地为主,适当推广漏斗型集水坑整地;所用苗木一律由乡林业站统一管理发放;栽植质量,完善栽后管理,落实管护责任。

  一项工程,由参与其中的人组成。从每一个环节着手,提高造林质量,保障群众利益,让好政策深入人心。

  试点第一年,隆德县共完成退耕还林2万亩、完成“退一还二”荒山造林2万亩。

  初心:护林更营林

  2008年冬,连降大雪。因路滑难行,隆德县至泾源县公路沿线,停靠了一排“搁浅”的大货车,司机在路旁燃起火堆取暖。

  火堆附近就是林区。一棵树,成长周期漫长,但毁坏或只需一瞬。

  正在周边巡逻的李强赶来劝说司机师傅。“林业部门连生火取暖也要管?”李强解释,“你们生火的地方靠近林区,万一有大风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  随后,李强和森林公安部门的同志一起,买了暖瓶送给司机师傅们。这是那个冬天里,比生火更贴心的暖意。

  2009年起,李强每天的任务,还包括给树木“打针”。为巩固植树造林成果,防止病虫害发生,他和检疫站的同志一起给树木构筑“保护网”——在树干上打孔注药,在树坑下投器捕鼠,每天完成400到500棵树木的工作量后,腰酸背痛是常事。

  今年52岁的李强,认真钻研ArcGIS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,是新同事的学习导师。他时时“充电”,乐此不疲,适应林业工作新形势。

  由于经常伏案制图,颈椎病、腰间盘突出缠上了他。然而,李强从事起外业工作,上山攀峰,过沟趟河,一干就是几个月;干起内业工作来,更是行家里手,加班加点编制设计方案。

  如今,李强路过村子里,由退耕还林结缘多年的老村民,都亲切地和他打招呼。20年间,隆德县退耕户人均纯收入由1036元增加到7462.06元。李强说:“看到家乡山绿了,水青了,百姓的精神面貌更好了,这是最让我欣慰的。”

  接下来,隆德将围绕林草、林药、沙棘加工等,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。在六盘山外围建立20万亩野生中药材自然修复区和10万亩野生中药材种群资源保护区,既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,又保护了六盘山野生中药材资源。

  李强的绿色征程仍在继续。(记者 毛雪皎)

<p>  李强在对退耕还林地经济林进行管理调查。</p><p>  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 </p>

李强在对退耕还林地经济林进行管理调查。(图片由受访者提供) 

【编辑】:石卿
【责任编辑】:贺璐璐
【宁夏手机报订阅:移动/联通/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/10655899/10628889】